2.22对话 | 无形的品牌壁垒才是最大的护城河
本文共14077字,阅读大约需要43分钟
价值投资与投机的区别是什么?普通人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品牌难以持续的原因有哪些……
2月22日,基金经理莫小城对话与您分享
本期核心内容:
01 价值投资的本质
价值投资和投机的区别
科技与价值并不完全对等
投资方式的选择
02 投资目标与自我管理
选择永续经营的行业
追求投资的确定性
投资心态与自我管理
逆向投资的判断
03 投资理念差异与策略
品牌价值如何体现
品牌难以持续的原因
对投资人的期许
投资理念的差异
04 多年投资经历与经验
如何摆脱思维惯性
回顾过去投资历程
在布道上的感悟
01
价值投资的本质
莫小城|桓睿天泽总经理、基金经理
A20210829000042
Q
您觉得价值投资的本质是什么?和投资机会的区别在哪里?
A
价值投资本质上就是要把企业未来的利润折现,你付出的是价格,得到的是价值。如果你付出了一个价格之后,你判断不了你得到的价值,那就不是价值投资,是一种投机。价值是你能够算出来未来企业能赚的钱,如果你算不清它的价值,那实际上就是投机,是一种博弈。博弈的底层逻辑就是我以一定价格买入,希望未来有人以更高的价格买走我手中的资产。从这个角度来思考就很容易判断。
当下爆火的人工智能,包括Deepseek等一系列市场热点,我们都没有参与。因为每一次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都伴随着科技革命,但是作为普通投资人,我们如何在科技革命过程中获取好的投资机会,这些是值得去深度思考的。
Q
科技革命本来也代表着生产力的进步,会带来对未来价值的想象空间。所以科技和价值并不矛盾,如果选择到合适的领域,会不会可能也符合您说的一个好生意的逻辑?
A
科技的革命和价值有时候会对等,但并不是完全对等的。比方说英伟达,它在过去的很多年里确实产生了很大价值,包括业绩增长、现金流贴现以及为整个行业带来的技术革命。但英伟达的成功是一个很偶然的故事,概率可能都不到十万分之一。
而Deepseek也是一个很偶然的事件。23年、24年的时候,我们认为ChatGPT是神一样的存在,是无法逾越的大山。但是自从Deepseek出现后,ChatGPT的光环就慢慢褪去了。然而我相信Deepseek一定也不是最终的产品,可能后续做大模型的一些公司陆陆续续也会公布类似的产品,Deepseek被超越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我们要为人类的进步做一份贡献,那实际上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研发比Deepseek更加先进的技术然后参与这场革命。但作为投资人,我们的投资目的是想通过资金助力科技革命吗,还是想让我们的资金能够实现复合增长从而带来稳定回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就不应该参与这种确定性低的投资,它成功的概率很低。
Q
虽然Deepseek偏应用端,确实是一个相对偶然的事件。但是上游的云计算、算力的需求是确定性会增长的。因为无论最后成功的AI是什么的样的,都需要这些,会不会是一个好的投资机会呢?
A
是的,比方说过去二十多年的地产行业,因为出现中国这个基建狂魔,受益不少。但是最终哪个房地产公司能够成为世界龙头,还是一个相互竞争的过程。大模型也是,这种竞争的风险是非常大的。从未来更长久的时间来看,全球最终可能最多剩下三家到四家大模型企业。任何一个行业最终的格局都是这样的。甚至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大模型并不是一个终端产品,而是一个过渡性的产品。它最终能不能到每一个消费者手里,都是有不确定性的。
回到地产行业,过去二十多年中,钢铁水泥建材这些配套行业最终也只是受益于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同时仍然处于完全竞争的时代。在这里面并不一定能找到我们说的好生意,就像我们之前说的,最好的生意是大家世世代代都想拥有的生意,而不是极具不确定性的细分赛道。
例如阿里巴巴中相对比较传统的互联网业务和电商业务,在过去的竞争中很多都被竞争对手超越了,没有竞争优势了。其实我们过去看阿里最有优势的是阿里云,这是阿里用了十几年时间,投入超过千亿元造打造的,为阿里造就一定的壁垒和竞争优势。阿里未来的市值,最终能否在巨头中占据一席之地,依靠的也是阿里云。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到生意的本质和对生意的理解,例如过去我们要投资阿里这个企业,我们要思考是否能判断出他的大概盈利能力,未来的阿里云是否能够在长时间的竞争里,在巨头中稳定占据一席之地,目前看这还是有不确定的因素的。
我们之前分享过,假如有两个生意摆到我们面前,你是希望选择能够清晰算出收益率的、把钱投入后年复一年获得分红以及未来持续二十年源源不断提供现金流,回报概率很大的,还是那种只有十万分之一的可能会成功,为科技带来一点力量但归零的概率可能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公司?
从价值投资付出价格得到价值的角度,我更愿意选择前者,而不是拿有限的资金去做一些看不到希望,甚至风险无限大的投资。
总的来说,我们要从投资理念的角度想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要怎么做,以及想要达到的结果,再去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投资方式。
02
投资目标与自我管理
莫小城|桓睿天泽总经理、基金经理
A20210829000042
Q
您的投资理念就是找到能够永续经营的、有稳定现金流的好生意,这跟巴菲特的理念是相符的。巴菲特之前很长时间都不愿意去投资科技产业,就是因为这个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可能会被替代,即便是英伟达之前也因为Deepseek出现了非常大的波动,这也许是科技行业的特性。像您刚提到的科技可能存在一定的投机性,但如果我们把投机这件事情拆分来看,有些投机是阶段性的机会,另外一种纯粹就是去赌博了。
人工智能其实也算是近年来在新能源之后就没有过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的主线,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在参与的过程中把这些东西看清楚,也算是一种阶段性的机会。就像您刚才说的,现在还没有那么多人看懂,等到所有人都看懂的时候,可能还可以跳出来,这个本身是不是也是一件还算可以的事情?
A
绝大部分人的思考逻辑是通过投机或者博弈让自己有一个非常不错的收益。但是这个过程中是有一定不确定性的。而我们是想追求投资的确定性,要100%赚钱的确定性,哪怕是拉长周期。所以我们要算到三五年后,甚至是更久远企业的发展状况。如果有些企业持续很多年能有超过20%的收益率,这实际上就是世界上最好的收益率、最好的投资标的了,我觉得一切都不如它。那我就没必要冒风险去投机,实际上我也没见到有人成功做到过“既要又要”。
我之前也跟大家分享过,你买入一家公司,放到20年甚至50年的历史长河里看,能够复合增长20%以上的,绝大部分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公司。如果你能够伴随这样的公司慢慢变富,那你赚的钱是不亚于这个伟大企业家的。然而当你跟伟大企业家财富收益一致的时候,你还想“既要又要”超越这个伟大的企业家,在我目前看来,这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
就好像你买入特斯拉,当回报500倍、1000倍的时候,还想在高位卖出,等特斯拉下跌的时候买回拥有更多股份,或者卖掉特斯拉后在其他公司上赚钱再回来买更多的特斯拉,在这个过程中,持有的股数能够增加两三倍,甚至是十倍。那就相当于我们拥有了马斯克十倍以上的能力和财富,这个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这个事情的成功概率也在下降。
所以我们只想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根据我们能理解、能思考清楚的东西,去坚定一个方向,看明白一部分公司。这样的话我完全通过时间就能获得巨大的财富。
Q
最近这段时间,市场的涨幅让一部分人感到恐惧。如果选对了赛道,这段时间就赚的很好,如果没选对,就会亏损,感到焦虑,这是很明显的众生相。但您其实没有在这个领域去布局,之前的半导体也都逐渐撤出,您的身上就没有那种焦虑感,反而是很兴奋。普通人很难解决看到别人挣钱,自己没挣到的羡慕或者悔恨心态,你是怎么做到的?
A
我主要是在看历史的规律。14年到15年的时候,创业板的股票在短短两三年间涨幅五六倍、十几倍的比比皆是。当时我在创业板里也买了很多大牛股,但我没拿住,中途卖了。因为我看不清楚未来,感觉风险越来越大。
我也确实发现,那时候几乎没有能在创业板里用小钱博到大钱的人,最后真正把赚到的钱留到袋子里面。反而像我这种,在相对来说收益率会低一点的医药医疗行业里面,真正把三五倍的钱赚到口袋里。所以我并不认为现在在科技行业里面,你抓到的一些牛股或者短期赚到的几个涨停板,就意味着你挣到了钱。
整个科技可能会持续火爆,这个是在政策影响下的结果,包括科技在未来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位置,也可能会出现极度的泡沫化。但我们发现很少有人能从科技上面投机和博弈赚到大钱,并且能够全身而退,这是人性决定的。
我一直相信有百倍股,原因是我们能把公司的未来、战略以及现金流折现、业绩增长、行业发展和确定性算得很清楚,所以我认为我能赚到百倍只是时间问题,其他的东西我觉得和我没有关系,也超越了我的能力范围。选对方向和公司后,如何在后面的岁月里坚守,把自己贪婪和恐惧的心管理好,这个在投资中的比重是非常高的。
Q
认识这么多年,我对您最佩服的点不是选股能力,而是您那种坚定、不受外物影响与诱惑的极度自信。你也说过,这是基于你能看清自己能力范围内追求的东西,其他的再怎么样也与你无关,不是你能够抓住的钱,这种心态是怎么历练出来的?
A
主要是自己的基因,也有后天的努力,就是我们说的刻意练习。
纵观全球过去的100年,所有在投资事业上面能够持续30年、50年,最终还能够真正获取财富、全身而退的这些投资大师,他们的特点是什么?他们内在的理念是什么?就是知行合一,不为任何的诱惑所动,坚守自己的能力圈,很好的约束和管理好自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个就是投资最核心的部分。只有具备了这种特质的人,才有可能把投资做好,这是一个先决条件。
如果不能做好这些的话,我认为他失败的概率是很大的,哪怕他获得了10年、20年的成功,在未来更多的时间里面,他也许碰到一次大的失误就会失败。像美国价值投资的发明者的格雷厄姆为什么会破产,以及费雪、利弗莫尔、索罗斯,都经历过破产或很大的失误和失败。
所以我们要坚持用整个人生来看待投资,看我们要具备哪些本质,要如何去坚守这个方向和理念。其实像我的话,每天的工作基本上都处于独立思考的状态,我们也很少去跟外面的人交流,或跟其他人探讨学习。我们永远都是以最本质的理念为基础,保持独立思考然后去做好我们每一笔交易或者是投资。我觉得只有独立思考,才有可能让自己不犯大的错误,不会人云亦云。还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当然,这个除了本身具备的部分天赋之外,还是要靠后天的努力和自己刻意的练习,我每天可能花三到五个小时的时间来思考和学习基本的理念和公司的本质,研究商业逻辑的本质等等。这个也贯穿了我的整个生活与人生,包括对待很多人和事的一些看法、思考,也是源自于我们对一些本质的理解。实际上你慢慢通过时间会发现,我三年前和今天讲的东西是一样的,然后你又发现我做的和说的是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的。
这个是真正的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具备这种品质的人是非常稀少的,因为他内心是很光明坦荡的。对别人诚实,对自己诚实,最重要是要对自己诚实,这样就不会内耗。你看我就没有痛苦,我的股票涨得慢一点,我也没有痛苦,因为我能够算得清楚未来我有多少收益,并确定最终我能成为我想成为的那个人,这个过程只是需要时间。
Q
你不会觉得自己错失机会,不是因为没有欲望,而是你觉得自己的机会是在未来,就是你看到了未来确定性的机会,所以现在的短时间的机会是可以不用在意,忽略掉它的,是这样吗?
A
我们现在看到的短期机会,其实并不是我认为的机会,而且我认为这反而可能是陷阱。因为我们是要看三年,五年甚至更长久的,我们是希望能够找到我们世世代代想拥有的生意,而不是说去把握一个时机,在半年、一年里去赚上一两倍。我们想终身拥有的,甚至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的生意,才是未来世界上最好的生意,我觉得没有任何的商业模式可以比这个赚的钱多。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的东西,在我看来也许是陷阱,跟去赌场的原理是一样的。我希望我能做那个开赌场的人,而不是去参与赌博的人。
Q
你的投资理念看起来比较好学,选股这些都是可以模仿的。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缺乏对公司深度研究与切实信仰的情况下,很难坚持下来,跌的时候不敢加,反而跑掉,等到起来的时候再加又进不去了。整个操作过程对投资的考验很大,是很难的。
A
是的,一开始很多人都认为价值投资是这个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在实践的过程里又发现这个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其实,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和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只是一个观念上与角度上的转变。比方说,我过去在有些公司上,持有了超过十七八年的时间,然后翻了几百倍,挣了很多钱。这中间我只做了两件事情,就是买入之后等待,然后分红再买进去,这个可能五六岁小孩都能做。但是实际上从选到好的公司,到多年持续持有、陪伴公司成长,又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
Q
所以在您看来,难与容易的关键点在于能不能看清楚你手上拿的这个到底是一块金子还是一袋垃圾,大家之所以没有办法坚定,也是因为他在买入的时候,不清楚买入的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
A
其实好与不好也是容易判断的,关键是自己对世界的领悟和对自己的管理。比方说有个公司,连续20几年来,每一年都达到20%以上的增长,从来没有亏损过,并且源源不断地分红,分红的金额也一年比一年高。那很显然,过去20几年这一定是一个好公司。
那我们从理性、常识的角度再来判断整个行业未来20年、30年的发展,看公司过去20年的布局以及对未来20年的战略布局,以及能继续实现过去增长的概率,这其实也是可以判断出来的,是一种常识。
Q
当整个市场开始怀疑的时候,因为往往价值投资很多时候也是在做逆向投资,而市场的怀疑一定是有理由的,你怎样去判断你跟别人的想法是一致的还是不一致?
A
这个就关乎到是否有看到事情真正本质的能力了。比方说茅台,他在任何时候都是有争议的,特别是在经济不好的时候,或者是大家认为年轻人不喝白酒、整个行业增速下滑、经济很差、高端消费减少等时候。但实际上,这些都不是本质。我们发现,真正的本质是茅台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好最好的生意,没有之一。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比茅台更好的生意。
Q
这是从什么方面体现出来的?
A
从做生意的角度看,茅台的生意模式比任何一个生意都要好,拥有90%以上的毛利和强大的品牌。只要加上贵州茅台四个字,身价就能涨很多倍。另外,茅台没有卖掉的商品放到仓库的话,也是一年比一年值钱,茅台跟谁合作,谁就能发财。
供需关系方面,茅台在任何时候都是供小于求的状态,这个才是真正的本质。
Q
但是这种的供求关系有没有可能是很多是积压在经销商的手里,人为的导致的供求关系不平衡?
A
从本质的角度出发,看的应该是茅台一年生产多少吨酒,喝茅台的人有多少,消耗了多少酒。经济好的时候,大家出去吃饭好像桌桌都在喝茅台,现在可能喝茅台的人少了一点,大家可能觉得消费在降级,但其实这个只是现象,真正的本质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喝得起茅台,也不是任何时候每个人都想去喝茅台。
茅台代表的是一种消费品牌,从某种角度来说,喝茅台也是对消费者心智的占领。我相信未来很多年这个局面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不认为在世界上能找到比他更好的生意。
举个例子,大家都认为苹果很牛,觉得它是一个好生意,但是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苹果是远远不如茅台的。苹果可以说是移动互联网的发起者,或者是杰出贡献者,虽然它在行业里面有iPhone这种伟大的产品,也是毛利率最高的、消费者最认可的最好的品牌,苹果每一年的收入很多都用于研发、科技创新,但是未来苹果的这种商业模式是否能持续50年、100年,仍是未知数。
说不定人形机器人一出来,苹果手机就可以扔掉了,手机这两个字也许在我们的字典里面也消失了,但是100年后茅台还在。
Q
在这方面我的想法与您不太一样,刚刚您说手机可能会消失,但手机只是苹果做的一个终端,而苹果最核心的东西在于苹果生态,或者是它的APP收费苹果税,这个可以躺赚。而且手机这个终端淘汰以后,未来也可能换成眼镜,换成人形机器人的话苹果也可以做。无论是什么样的终端,背靠苹果生态,都是可以赚钱的。
A
我觉得这里面还是有不确定性的,首先未来在生态上,苹果能否战胜其他巨头;其次,苹果能不能持续做出像iPhone这种伟大的产品也是有不确定性的。
未来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市场,所以风险是一定存在的,苹果能不能笑到最后,能不能最后胜出都不是百分百确定的。但茅台我们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我们觉得100年后茅台还在,可能还是白酒里面比较靠前的品牌,茅台的品牌在大家心里仍然代表着一种文化或者是中国白酒界的天花板。
从投资的确定性角度来说,我们也更加倾向于选择确定性。过去百年间,每个时期都有一个科技革命,但是上一个时代中天花板级别的、处于绝对优势与垄断地位的巨头到了下一个时代,就消失在人类的长河里,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从投资回报的层面看,超高的投资回报的行业和公司也是存在一些共性的。以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为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比如腾讯就取得很高回报。腾讯是零几年在香港上市,那会儿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初期,它选择上市后历经二十年,从一个小市值的公司变成几万亿市值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腾讯的投资者也享受了大幅的增长。再看美团、小米、阿里或者拼多多,这些公司在初创时期就经历了很多轮股权投资和融资,有了一定的盈利或者商业模式稳定后再选择上市,然后一上市就是巨头,是大市值的公司。在二级市场获取这样超大市值的公司,等它变成更大的巨头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且这些公司的起点与基数非常高,想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获取更大的回报是很难的。
因为这些企业家都是算好账的,选择在哪个时间点上市,选择享受什么样的估值,选择用什么样的市值来上市,他心里面都有数的。所以很多时候 如果要在二级市场里面去买这种超大市值的高科技的公司,择时非常重要。
03
投资理念差异与策略
莫小城|桓睿天泽总经理、基金经理
A20210829000042
Q
可口可乐可以说是一个价值投资很好的案例了,但是估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有个困惑,你要说可口可乐有什么秘方,但实际上这个秘方要去替代他或者盲测的话很多人都分不清是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也就是说这个秘方其实也没这么重要,那本身就是一个糖水。那可口可乐到底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价值?按照您的商业逻辑来看,它的这个护城河和价值到底是体现在什么地方?
A
最重要的是它的品牌,两美分的可口可乐可以卖到几美金,为什么消费者愿意付出高价接受高毛利的商品,其实就像茅台一样,也是对消费者的心智的占领。往往无形的品牌壁垒才是最大的护城河,通过技术创新获取专利很多时候是会被超越的,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投入更多的技术人员,就一定会做出让消费者体验更好的技术,但是通过时间和文化的植入的品牌效应能让消费者在更长的时间里感受到品牌的价值。
品牌价值体现在我们喝茅台和喝几十块钱的白酒,心理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品牌价值是一种文化,也是对消费者的心智的占领,无形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我们也计算过,如果把可口可乐所有的工厂都销毁掉,就凭着“可口可乐”四个字,也能在短短两三年之内重新塑造一个可口可乐。虽然它现在的市值只有2000亿美金,但“可口可乐”这四个字的品牌价值是超过千亿美金的。
Q
这里面也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比如说苹果已经建立起很强大的品牌,果粉这些群体也有苹果信仰,但确实是百年品牌在消费领域更容易持续,而科技领域中例如过去很多人也很认可的诺基亚品牌,就很不容易持续。这是什么原因呢?
A
苹果的第一品牌是iPhone手机。电脑则是苹果的第二品牌,电子消费品就是第三品牌。但是诺基亚代表的只有手机。所以我们要选对行业,例如选择手机行业,诺基亚时代已经成为过去,那么苹果这个时代还能持续多久也是个问题。
所以我们说要选择永续经营的行业,一旦品牌建立,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很难被取代,从而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很多年甚至百年。有很多品牌没有在永续经营的行业里,最多就只能存活几十年。百年品牌大部分也不在科技行业。比方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的蒸汽机是当时的最高科技,到了电力时代,电力能源就是最高科技。
我经常看过去几十年前的报纸,尝试用现在的心态去看过去每一个重大事件,会发现有些事现在看来完全不值一提,同时只有在永续经营的行业里的品牌才能够持续下去。所以我们要想赚到长久的钱,就要去找到最确定的长坡厚雪的、能够一直持续下去的行业,这样的复利才是最大的。
举个例子, 如果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没有花费3万美元用来支持哥伦布的航行,而是投资于其他一个年复利收益率仅仅4%的项目,那么到1963年,这笔资金将增长到22万亿美元。这就是复利的力量。我们说中国一定会出现万倍股,这个是常识决定的,但是也许是需要30年,甚至需要50年的时间。因为如果一个企业复合增长26%,十年按十倍算,四十年就是一万倍。在此基础上去看过去二十几年复合增长超过20%的企业,这些企业已经持续了20多年,如果它再持续20年,实际上就是个万倍股。我们觉得一定会有这样的企业,也许在高科技行业里面也会出现这样的企业,但是概率很小。我们还是觉得在医药、消费这种永续经营的行业里面确定性更多,概率更大,稳定性更强。回看历史,那些涨过几万倍的股票都是这样演变过来的。
所以说复利是最大的力量,人慢慢变富一次足矣。这样的收益、财富实际上只是一个数字,但大部分人都不愿意这样去思考问题。我也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才慢慢明白这个问题。然后我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的刻意练习,然后把它养成一个思维习惯。大家也能看到,我说的和做的是一模一样、没有区别的。我能讲的东西,大家都能够理解明白,但是一旦自己去做,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另一个角度来看,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有很多,认可这个道理的人也不少,但真正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持续十年甚至三十年去做这件事情的人,概率很小,这也是为什么投资大师这么少。我也希望通过大家对我的认可和信仰,激励我用剩下来的时间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这就是我内心的想法。假如我能做到不动摇、不漂移,那我觉得结果一定是美好的。
Q
回到实际上,茅台过去也经历过很多年不增长,甚至这几年一直在下跌。如果你在买入的时候已经拿到了兑现业绩的价格,后面又面临多年的下跌,这是非常难熬的,你要怎么度过呢?
A
从持股体验或者投资感受的角度来说,确实是这样,但是这个也不能说是犯了错误。在我身上也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比方说一直不涨,十年不涨都出现过,在我看来也不算什么,因为投资是组合,不能把所有的钱都压在一个公司上。而且就算它十年不涨,它每一年也会有四五个点的分红,这比你在银行的存款或者任何其他的投资都好。
我们说它是永恒牛市的股票,创新高只是时间问题,我觉得基本上三五年都能创出新高。那我买入这个公司,赚过100倍了,就不会在乎每年涨不涨。我投100万,现在变成一个亿,你每一年给我的400万,我就可以忘记它了。其他东西我也不在意了,包括股票每一年的波动。
但是我出来做基金还是有择时交易的,我会想办法把我的成本做得更低,持有的股数更多。当这些股票一涨就十倍,我又持有足够多的时候,100倍就出来了,我不是说在这两三年就赚到100倍,也许未来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就能挣到100倍。可能大家不一定有这种感受,就是在想股市中真正能挣到大钱,就要在大家极度疯狂的时候、市场出现泡沫化的阶段,才能实现。
例如你持有一个公司,用了五年时间赚了十倍,从一块钱涨到十块钱。那泡沫化是怎样的呢,就是它一下子就从十块钱涨到二十块钱,你一下子赚了十倍,就变成了20倍。这也是为什么复利不能错,一直要对下去。开始像蚂蚁一样,后面就像火箭一样快速增长。所以我前期慢慢积累,等我发力的那一天,就像坐上火箭,没有人能追得上我。这个就是时间的魅力与复利的力量。个人财富的积累也是这样,你需要先挣到第一笔钱,这是很难的,有些人可能30年,50年甚至一辈子也不能做到;但如果你做投资,比如你用了十几年成为亿万富翁之后,你拿这一个亿去复利,这个收益才是非常厉害的。
Q
因为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每一个投资人,那你觉得在你这种投资风格下,希望投资人是什么样的心态和风格?
A
我希望投资人把我这里当成一个储蓄,当做买一份未来的可转债,把自己的养老金存在这里的感觉。其实大部分的投资人都愿意为下个星期去买一个彩票,而不是慢慢的变富。而我们追求的是复合增长,是复利的结果,也许我需要五年,也许我需要十年,但我也不是十年后才给你结果,而是每星期都会给结果,但你必须得是这样的一种认识和心态,才能熬得住这个过程,
我们这里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稳健的过程,你不会出现非常大的亏损。当然,你也不要奢求暴利,我们也不会拿你的钱去赌,这是非常负责任的一种做法。我们就是要随着时间复利,追求一个复合增长的结果。假如我年化能做到20%以上,那实际上我40年就能够达到几千倍上万倍的结果,最难的就是坚守的这个过程。
我天天思考,全力以赴去学习一些正确的东西,然后让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坚守自己的初心和理念,一步一步慢慢走下去啊。假如我真的能做到,那就是一个超级大结果。
Q
对于投资人来讲,在这个市场里面,他会看到很多的板块涨起来。在私募里面,他也会看到好多私募涨起来。那他不断的去接受这些信息的时候,其实都是在给自己一个信号,我是不是选错了。但实际上,我觉得那些私募基金经理也没有错,因为每一个私募基金经理都有他自己的一套打法和逻辑,每一个人的玩法都不一样,这个还是在于匹配的问题,基金经理和投资人匹配上就舒服了。
A
这个其实跟投资理念、投资方式也有一定的关系。纵观全球过去100年,投资领域真正赚到大钱的是哪些人?他具备了什么样的特质?他是怎么做的?这些人是不是最终能够把这个财富持续下去?这个都是我们要去思考的。
我们做投资追求的到底是什么结果?就是年复一年的挣钱,通过时间把我的小钱变成大钱。其实我们发现最终下来一年赚三倍的人,比比皆是。而每三年翻一倍,持续十个三年的人,才是最稀缺的,全世界没几个人能真正的成为投资大师。
Q
我觉得我们俩的思维方式上面还是有一些不太一样,主要在于您坚定的认为您那一套是对的,您会觉得那样的逻辑是唯一正确的。但对于大部分的普通人而言,可能会觉得别的方式更对。这就像武林或者宗教,峨眉派和武当派、佛教和伊斯兰教没有哪一个一定是对的,所以我自己会去包容不同的东西。我们去给客户传递的时候,如果说我们就是天底下唯一正确的东西,客户是很难接受和认可的。但你要告诉他说确实有不同的派别,但我们这个门派的逻辑是什么样的,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可能客户反而会觉得,你们说的是有道理的,就愿意去接触。没有几个人会把价值投资当做是投资领域里面的唯一正确的理念。
A
在人性的角度,您说的一定是对的,我们是众多投资方法中的一种,那实际上就是一种选择。但在本质的角度,它就是唯一长期能盈利的。短期有各种各样的策略,也会在不同的行情里面有可能跑出来。但时间拉长的话,可能三年五年,甚至把一个牛熊走完,你会发现剩下的基本都是价值投资者。
我们也做过对比,像刚讲到三年翻一倍和一年翻三倍,现在你看牛市来了,所有股神都会跑的比我们快。但把我们的产品三年的业绩放到全广州比较,没有前三也有前五。很多今年业绩好的,或者去年后面才抓住机会的,实际上前面都不好。这说明可能这波牛市确实有人跑的比我们快,但下一波牛熊转换或者市场有变化的时候,他有可能就亏钱了。
Q
但是客户会想说,那我就抓住这一波,然后等到这一波结束了,我再来投你们。跟炒股票一样,先搞个搞得快的,赚完这个钱,再去搞那些比较稳的。
A
把十年的周期拉出来,真正能这样做到的人是很少的,包括机构。说明这样操作的难度是非常大的,成功概率很小。
我之前也有这样的疑虑,所以做了一些研究。在股市里面,拉长时间看,每个周期变换都非常快,包括科技股,在每一轮牛市里面,以半年或一年周期来看排名前十位的公司都是在变动的。但是把十年拉下来真正涨幅最大的还是我们讲的那些逻辑的公司。
未来有三件事情是确定的,第一件就是科技一定会泡沫化,会出现涨幅几十倍、上百倍的股票;第二,这个泡沫一定会破,在不久的将来又会出现股灾;第三是所有做科技的人开始都会挣到钱,后期又在科技上面破产。但你任何时候来看我们,我们都是过得不错的,还赚了很多钱。
Q
这三件事情我相信投资科技的人也是认同的,他们在这一段时间宣传的就是唯有泡沫才能够让你暴富。用户和投资人也很认这个逻辑,觉得我去博弈,赚了别人手上的钱,赚泡沫破裂之前的钱。
A
这跟1999年互联网破灭和2015年的股灾是一个逻辑。所有的过程,包括开始、中场和结局任何时候都没有变过,现在仍然是这样。人工智能和科技确实是投机和博弈的机会,但是我们要追求100%的确定性。
04
多年投资经历与经验
莫小城|桓睿天泽总经理、基金经理
A20210829000042
Q
你是怎么摆脱思维惯性的影响?
A
这个其实是非常难的,大部分人都会受其影响,他需要更多的是自身的心力和信仰。比方说这个事情天天诱惑你要你去做,那你就要天天告诉自己,这个事情不能做,一做就会出问题,长期来说一定是不利的。
总之就是需要把自己的心力培养好,这是最难、最高的一个境界。你未来可能发现我讲的还是这套东西,或者十年以后我还是这样子,但实际上这就是最高的能力。另外,我讲的东西和我做的东西是一模一样的,这也是世界上最顶级的能力了。很多人都是心口不一、口是心非的,一个人如果能把他说的东西原原本本兑现,就是这个世界上最顶级的能力。
这种人可能十万个人里面才一个,或者千万个人里面才一个,大部分的人还是说一套做一套,这就是人性。所以我不是自夸,最大的确定性就来自于知行合一,而知行合一也已经是圣人标准了。最终的结果一定要相信圣人标准的人才能胜出,不是圣人标准的人肯定会出问题。
Q
如果没有对您过去的经历的了解,我们也会觉得你这话谁都可以说,凭什么你就可以说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但因为我们了解,所以我们知道你是经历过那些过程,才让自己坚定的选择了一条更有确定性的路。作为投资人,要去投资私募,其实也是他不愿意自己去炒股。本质上来说,就是在投资这件事情上想要去寻找一个确定性。如果还找一个不确定的,那就没有必要了。所以我觉得投资人还是应该要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A
说实话,如果在我的私募上面没挣到十倍,那都是自己犯了错误的。也许大家觉得我今天说的话很苍白,但这就是我内心坚定的东西,我不是一个瞎吹牛的人,吹了以后对我也没好处,我践行的都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思考,不含糊的。
Q
您这个投资理念里最难的点在于,修心的东西太多了,或者说能够落地下来的方法论是大道至简的。但这一套东西对于小白来说,是很难理解、落地的。我们在投教的时候还是要去考虑大众的思考,让他们更具象化的了解投资的过程,更有获得感。
A
可能大家觉得我讲的东西很苍白、无力,甚至说是很空洞。但是回过头来看,会发现我讲的很多都是本质。2022年的时候,我说这是一个见底之年。因为我认为港股是要先起来的,这是几十年的投资机会。那时港股一次性跌穿了十倍的估值,股息回报率接近7%,比08年部分的估值还要便宜。当时有的人就觉得整个香港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要动摇,要推倒重来。中美会发生热摩擦,全球都会受到动荡。但我却觉得港股跌穿1500点就是几十年一遇的投资机会,所以我开始大部分的仓位都在港股。
当时的底层逻辑就是足够便宜,我看A股也是因为便宜。举个例子,我把恒生指数看成一个公司,哪怕目标是增长5%,企业盈利达到10%,再退一万步来讲,GDP不增长,甚至衰退,我一年也能收到六个多点的分红。而且部分的公司一年还有十几个点的分红给我。
现在的存款利率在下行,而我买到香港这些最优质的公司,这就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生意。这也是为什么腾讯跌破200、恒生指数跌破15000的时候,我敢下手。
2023年我认为是筑底之年,主要是针对港股的估值。这一年,港股很多票都慢慢走出来了,像我买的那几个创新药,都是22年见底的,有的票涨了五六倍,差一点的也是翻倍的。
2024年,我在1月说结构性牛市开启了,七八月份我说要买入伟大的公司,我实际买的也是这些公司,分红率大概七八个点。九月份我说十年一遇的投资机会,然后慢慢把所有的现金变成股票。过去寒武纪之类一些涨幅大的股票我都买过,后来又慢慢减持掉。用在寒武纪上赚的钱来买茅台,相当于我用更便宜的价格买茅台。我能稳稳的挣钱,就不会去冒险。
Q
但你之前也买了像寒武纪这样的?
A
那个时候是以小博大,我配置的很少,挣了两三倍出来就去买茅台,就相当于我三四百块钱买的茅台,你想想我的分红率有多高。
Q
那未来出现这些机会的时候,你还会这么做吗?
A
肯定会。我之前说人工智能里面肯定会有超过10万亿美金的公司,但一定不是GPT,Deepseek这种公司,或许这个公司还没有注册。那到时候我怎么办呢?我会在一个公司上面赚了十倍之后,把部分的钱拿去买入配置这些公司。我下一个100倍,也许就在这里。我对我自己的定位是,未来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分红。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买的是中国最好的品牌、最好的公司,等到20年、30年以后,你会发现它仍然是最好的公司,这才叫恐怖。我23年的筑底之年其实很完美,买的公司都在慢慢走。24年以后我又配置中成药,这是因为足够便宜了。我前两年是没有买的,等了几年到24年才买。中成药其实也是在21年见顶,然后一直跌,跌了四年。我23年的操作为什么基本上能赚20%?就是因为它是筑底之年,不会出现单边上涨,所以高位的时候我做了一些减持,也是践行了我所有的理解。
24年,我看到了牛市,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牛市的做法来坚定的持有,收益率可能反而不高,这个也没办法,因为我都是在践行我的认知和研究。我每次都很想把内心的东西疯狂的表达给大家听,这都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很多人都会有觉得我很轻浮,或者是说话很夸张,但是时间久了以后,就会发现我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有理有据的,我不会夸大任何一件事。今年过年前我一直在说牛市,上次在直播间,我还说想私有化一家公司,想把他30%的股份全部买下来,这也是有根据的。那个时候这个公司才五六块,四五十个亿的市值。30%的股权也就是十几个亿,买高一点也就是20个亿。
Q
有人跟我说莫总最近睡得不太好,可能压力比较大,我就说莫总应该不太可能压力大的。你要了解他的情况之后,就知道他应该是兴奋的睡不着觉,
A
是这样的。我身边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我的做法,感觉我买股票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情,我说的话都是天方夜谭,这都是没问题的,我也没法挨个去解释。过去两三年里面,我只是想告诉他,这样能挣钱。有些人是我特别想帮助他,给他们很强的信心,但是依然很少有人相信我。
Q
你是一个优秀的投资人,但是你确实不是一个优秀的布道者。
A
哈哈,其实我布不了道。以我老婆为例,我们组建家庭20多年了,每一次我大的决定、大的进步,包括我看的每一本书,思考的每一件东西,都有跟她分享,尝试去教她。我也不是尝试改变她,而是分享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她,但是效果不太行。去年七八月份的时候,我拿到一笔分红,就给了她一笔钱,用于小孩读书、补课这些。10月8号她就跟我做了相反的决策,把那笔钱买进去做短线。其实她还是一个相对比较理性的人,她的想法就是我做个短线,赚个十万八万出来就可以了,然后给自己买点好的东西。结果过了几天,就跌下去。她问我怎么办,我也没办法,我又不能把整个中国股市抬起来。
Q
你前段时间预测市场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很激进、很偏执的,但实际上你做投资的动作是非常保守、稳健的。当然这两个都是因为你对于估值的坚定,就认为估值到了这个位置,一定会出现反转,只不过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两者本质上是一致的。
A
不管从哪个角度,我的投资能力,我对未来的看法,包括我大的投资原则和理念,唯一需要的就是时间。时间是好生意的朋友,也是正确事情的朋友。大家跟我接触,开始的时候可能都会有这种感觉,我是一个没有内耗的人,我想怎样就怎样,心灵是很自由的。所以它只需要时间,对人的认可,方法的检验也好,理念的认可也好,知行合一也好。
我为什么敢买医药股,有两个可能性,要么是去赌,要么是有更深层的东西,就是能看到不一样的本质。那当其他人都跌的一地鸡毛的时候,你的股票能够源源不断的往上涨,对应的也是两个可能,一个是运气,另一个就是你看到了投资的本质。
所以说我肯定是有理由的,是有更长时间、更高维度的一些思考。而且我认为现在来看我一定是对的,把时间拉的足够长,它也一定是对的。因为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它是最好的业务。从生意模式角度来看,它是最好的生意,没有之一。再从行业的增长、公司的盈利的角度来看,它也是不错的。
Q
同样是医药,你对创新药和中成药的看法区别在哪里?
A
创新药是这个时代的最强红利,我讲了很多次。时代的最强红利,都是代表了一个时代,为什么礼来这些公司现在几千亿美金,那是因为在100多年前,人家已经创造了改变历史的东西。阿司匹林就是100多年前的产品,是他们那个年代最伟大的产品,一直延续到今天。莫沙东是在疫苗上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公司,然后通过几十年上百年,到现在涨幅几千倍上万倍,它的底层逻辑是这样。
回过头来看今天,中国在GLP-1这个赛道、这条管线里面一定会出现大公司,但是这条管线最多管20年,管不了50年。像阿司匹林卖几分钱,大家都说阿司匹林几分钱怎么吃?我说阿司匹林是100多年前的产品,而且是一个不断被竞争迭代的。新的玩家做出来的东西比旧的玩家要好,就没法形成品牌竞争的垄断和优势。但是在那个时代里面,阿司匹林就是神药,它就能够年复一年地复合增长,让人挣到超级大钱。
所以说,创新药就属于现在这个时代,但最多看五年到十年,看不了20年。中药几百年上千年,搞来搞去也还是那些东西。
Q
创新药跟科技有着同样的问题,就是一定是有公司能够跑得出来,但是你也不知道是谁?
A
科技板块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包括算力芯片、半导体这些,现在还是处于一个制造需求的市场。而创新药是市场已经存在了,需求已经存在了,在等你过来,这是一个确定又不确定的过程。这个钱已经摆到这里了,就等你来捡了,本质上就是这样。
Q
那你在做投资的时候怎么确认哪个公司更有概率出来?
A
这个其实又回到本质层面的思考了,就是好与不好。行与不行这个东西还是比较容易分辨的。就好比我们坐下来看这个人能不能交朋友?可不可信?还是会有点感觉的。公司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发展,过去每一年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做了那些事情,对应有哪些贡献,这些都是很清晰的。在我看来就充分能判断,现在最好的是哪个领域,以及这个领域最好的是哪个公司。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慢慢去跟踪这家公司,看未来他能不能兑现过去所有的战略,会不会一年比一年好。好的话就集中一点,不好的话就卖了。
文字:马小雨
编辑:莫鑫、刘紫琪
上下滑动阅读更多内容
🌟欢迎扫码官方微信小助手,回复:投资交流群,邀您加入“莫小城投资交流群”
💰群内会定期举行闭门直播,分享投资理念和市场答疑
👏可直接和一线明星基金经理交流哦🤫

推荐关注:
精选好文:
从“看病难”到“全民医保”:医改十五年,问题真的解决了吗?(2003-2018)——新中国医疗变迁3